|
走亲戚
文/无尘
关中西府人一年到头走亲戚主要有两次,春节期间的那次最为隆重讲究。
正月初一晚上家里老人就会叮嘱儿与儿媳,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未来这几天走亲戚的日程安排,谁家由谁去?都应该带着啥礼品去?村里有些家庭家大人丁多,光是走亲戚走到元宵节以后都没啥奇怪的!一次就是三夏忙后的来往走动,即;关中西府人收完麦子六月上旬间。
忙后走亲戚没有正月间那么繁琐,也没啥特定的日子。龙口夺食收割完小麦,将玉米妥妥地种在自留地里,随便那天抽空,带上婆娘和娃抱两个硕大的西瓜就可以了。
就拿我家正月里走亲戚,走的当天晚上爸妈总是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去了要听话放稳当,你大姨家、二姨家的娃都在了和表哥表妹玩,要注意行为不能太放肆。”
这些告诫的话,年年叮嘱年年说,可是童年里的我老是记不住。不是和表哥拿着鞭炮给舅舅家的炕眼门里塞,就是把表妹给惹哭了。为了这档子事每次从舅舅家回来爸爸总是用笤帚给我来一堂政治课,妈妈气得在一旁拿着鸡毛掸子也会辅导一二。
不管在那个舅舅家里做客,妈妈一进门就把提在手里的礼品放在茶几上,便直奔厨房帮收拾饭菜的舅妈、表嫂打下手。热情的舅妈总是不让,表嫂年年双手拖着妈妈的胳膊肘,硬是把妈妈外厨房外拉拽。
“姑,没啥干的,你带娃坐炕上歇着去。”
经过一番推拉谦让后,舅妈,表嫂和妈妈三个人其乐融融的在厨房,暖心话儿一篇篇。舅舅则在上房热情地招呼着爸爸和一大伙其他亲戚喝茶,抽烟、嗑瓜子,聊谝着当下国内外新闻大事件。
早晨的臊子面,一口气吸吸溜溜咥个十多碗。中午炒菜鸡鸭鱼肉,盘子重重叠叠摆个九热八凉外加醪糟汤。两顿饭后,已是日头偏西,爸妈里屋外屋找到忙活一天的舅舅与舅妈。
“哥、嫂子,今天你们做的菜太多了,来给你们添乱了。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回家呀,明天初三还准备走他姑家去了,回去收拾一下把炕一烧。”
妈妈依旧是这样回娘家,临走时总不忘给舅舅、舅妈、外婆,还有其他啥七大姑八大姨的客人们,这样逐个打招呼。舅舅和他家其他亲戚客人,一大队人马前呼后拥把爸妈送到大门口,大表哥还非要帮爸爸推着摩托车出庭院,就是赶巧舅妈正忙没在跟前,妈妈还要对舅舅嘱咐一声:“哥,给我嫂子说下我走了,让她收拾完厨房活,赶紧歇下。”
“哥、嫂子,你们赶紧回屋歇着吧!”爸妈没走几步路老是频频回过身摆着手,朝站在大门口的舅舅、舅妈和一大群人叮嘱上这句话。
舅舅他们也是一边摇手目送,一边笑盈盈地应声道:“昂!昂!带着娃骑摩托多操点心,风大给娃把口罩捂上……”
小时候见惯了妈妈每次回娘家的场景,总觉得是妈妈这个人太啰嗦。以前一直认为妈妈的娘家过去是地主家庭,太过讲究这些人情礼数,礼仪礼节。
妈妈却说:“走亲戚也好,回娘家也罢。进出门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节原则,更是咱西府人祖祖辈辈规程里的讲究。”
直到我长大后,确实深切的感觉到关中西府人的走亲戚,明显透着博大精深,沉甸甸的周礼文化思想。
是啊!西府人祖祖辈辈信奉周礼,讲究礼数、推崇礼仪礼节。亲戚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有着放不下的至亲牵挂。
深秋时节的老树下会有一大堆落叶,冬天的河面会出现结冰,一丝丝微风亦能让刚出烟筒的炊烟,瞬间变成一缕缕清气。
关中西府人正月间的走亲戚,不尽大大地增加了年味,规程里的讲究何尝又不是?连接亲戚情义之间最温馨的丝带。
天之涯海之角,多少在外的西府儿女做梦都想在除夕前,从五湖四海赶回老家,陪着爹和娘在喜庆的正月间走一走亲戚。
作者简介:无尘,原名:陈伟。陕西宝鸡扶风人,作品散见于:《百舸文苑》、《扶风人文》、《今日头条~作家那些事》、《陕西扶风作家》、《当代文摘》、《扶风圈子》、《陇上芳草地》、《池中拙语》、《西府名人》、《茶余饱饭》、《聚焦扶风》、《搜狐网》、《秦岭天地》、《腾讯网》、《陕西文化网》、等文刊网络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