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信息发布 于 2016-12-20 20:34 编辑
抗日志士故事
【编者按】“扶风抗日志士”以人物出生年份为序,出生年份相同的,以姓名第一个字的音序排列,以此类推。
朱庆澜
姓名:朱庆澜,字子桥
年龄:1874年-1941年
籍贯:祖籍浙江省绍兴市人,出生地,山东省济南市。
抗日职务: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扶风灾童教养院董事长
主要事迹:……民国二十年(1931)“9.18”事变后,在北京成立“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筹集款、物,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及冯玉祥、吉鸿昌等抗日同盟救国军等……民国十九年(1930)春,与崔献楼一起,捐资成立“扶风灾童教养院”……民国二十七年冬,在绛帐火车站西以3万元购置土地20.5亩,作为粮、盐转运站,为救济黄泛区灾民、日占区难民,恢复生产,加大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扶风县志》
纪念文章:见“崔献楼”一节。
崔献楼
姓名:崔献楼
年龄:1877年-1962年
籍贯:黑龙江省双城县人
抗日职务:陕西省私立扶风儿童教养院院长兼董事会会长
主要事迹:民国十九年(1930),与朱庆澜一起筹建扶风灾童教养院,任院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赴南京任津浦路救济专员。后赴陕,不久重返扶风县,二次主持扶风灾童教养院事宜……抗日战争期间,山西省平陆县教养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迁入本县绛帐镇雷家村,民国三十二年(1943)并入扶风灾童教养院。民国三十四年(1945)四月,与迁来绛帐的河南省西峡口教养院合并,更名为“陕西省私立扶风儿童教养院”,成立董事会,任会长……
——摘自《扶风县志》《扶风县民政志》
纪念文章:
回忆流亡于扶风的平陆儿童教养所
周搤
1941年晋南中条山被日冠侵占后,我们平陆儿童教养所的全体师生,在黄河边上,冒着敌机炮火轰炸的生命危险.与溃军、难民混在一起,东奔西跑.在军民争渡,沉船落水,生死难保的慌乱中,有部分师生侥幸渡过了黄河,从山西到河南,闯潼关驻华阴,经西安到扶风,最后在绛帐车站西北的雷家村定居下来。
当年,我们这些在教养所就学的难童,如今俱已年过花甲,有些已年逾古稀,参加工作的也都已离休或退休。虽散居全国各地或泊居海峡彼岸,但在通汛中,提起往事,犹然历历在目,无不感念至深.值此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大家提供回忆情况,鼓励我写成了这篇纪念文章。
芦沟桥事变后,华北各省相继沦陷,1938年,战火烧到了晋南各县,当时,国民政府振济委员会为了使逃难的少年儿童不致失学,于1939年夏季,分别在洛阳、济源、平陆、长安四地设立了难童收容所,平陆儿养教养所设在山西省平陆姓曹川乡的太寨村,当初名叫“山西晋南难童收容所,”后改名为“平陆儿童教养所”。
教养所按完全小学编制,收容难童500名,下设教导处和总务处,分管教学和总务。有太寨村时,借用民房或窑洞居住,学生来自晋南的闻喜、绛县、夏县、平陆、垣曲等县。难童的衣、食、学、医等费用,全部由公家供给,使流离失所的少年儿童有了生活和学习的处所。
教养所笫一任所长是邓文烈,曾留学日本,教育主任是申实生,教师有杨景峰、杨璧如(光润)、 解佑之、刘厚轩、张博泉、段玉温、傅鑒光、秦良弼、牛佩烈(乃武)、赵登明、乔恩栅(子方)、 李谋(子猷)、安培离、连海寰、张青云、徐俊卿及其妻席老师、会计田老师和两位系父子关系的廉老师、卜冰如、王水、戚垂民、张泽民、李慧贤、 车振中、刘国征等,教师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邓文烈、杨景峰、申实生、杨壁如、张博泉等共产党员,还有相当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
教师中的共产党员,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进步教师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大家又都处在国破家亡的患难中。所以,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和衷共济,对救亡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
这个以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为骨干力量组成的教师队伍,对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得难童教养所不同于历史上救济灾民的舍粥场。它是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国人民,做为政治目标的。学校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积极开展抗日爱国教育的宣传活动。它的学生,既是被救济的难童,又是为着实现上述政治目标培养的后备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
1941年10月 ,教养所因故从华阴迁到了扶风县绛帐车站西北的雷家村,当时,学校共有学生500人11个教学班,并吸收了该村在外上学的学生.有教师30多人,孙显卿任所长,设立教导、事务和生产三个股,毎股各设主任一人,教职员若干。
学生的课程按年级不同各有繁简,各年级分别开设了国语、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珠算、党义、英文、体、音、美、常识、说话、卫生、缀句等。
1943年,由于学校抗日国宣传活动的活跃, 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不满和恐惧,因之,学校的救济金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笫五救济区同情和支持我们,但赈济委员会减少了经费,使我们全体师生生活陷入困境。所长孙显卿先生为此积极奔走,凭借他在慈善界的名望,联络朱子桥先生生前的友好人士,向社会发起募捐。虽有乐善好施之士慷慨解囊,但对解决500人的生活问题,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 添粮莫若减口,经第五救济区决定,动员部分学生去西安战干团和向青海、新疆的儿童教养所遣散部分学生,以缓解经费困难。经过动员,先后有近百人去了战干团,100多人去了大西北。走时,学校还开了欢送会。去战干团的学生代表慷慨陈词:“国土在沦丧,同胞在受难,前方将士在流血,我们不能稳坐读书,我们要效法班超的投笔从戎,到前方去打日本鬼子,誓死报效祖国!”老师们还编出了欢送歌:“昆仑山苍苍,天山风洋洋:我们祖先在此地发祥,子子孙孙来东方;传衍五千年,历史有荣光。西北开发好机会,大伙都来看看老家乡。” 并教唱“左么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的《玉门出塞》歌曲。
学校经过疏散减员和停止收容难童的办法度过了暂时困难,仍有200余名学生要在这里继续生活。孙所长和老师们最大的愿望是将自己亲手收容并培养的学生能升入中学,或抗战胜利后能平安地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
学校的经费仍然难以为继,当年的夏装还无着落,又风闻要将我们全部向青海、新疆疏散,我们也理解所长和老师的苦衷,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李克繁等20名同学,分别考上了国立七中和其他学校,但学校还有近200名学生仍维持着困难的局面,后经第五救济区决定,停办平陆儿童教养所,人员分别并入长安儿童教养所和扶风灾童教养院。这样,虽然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处境,但抗战还未取最后胜利,学生们也未全部毕业,更无望回故乡与家人团聚,在孙所长和老师们心中却留下夙愿未遂之怅惘。
当年11月8 日,由刘厚轩和崔克善两位老师带领近200名学生去了西安,与长安儿童教养所合并后,改名“陕西省第一儿童教养院。抗战胜利厚,改为“陕西省第一育幼院”,以后又和汉中儿童教养院合并,改名“陕西省第二育幼院”。崔克善老师又随同到了汉中。
孙所长则和部分教职员晁吟琴、刘光华、段占凤、胡凌霄等带领20余名学生去了扶风灾童教养院合并后改名“陕西省私立扶风育幼院”,孙显卿所长改任院长。
平陆儿童教养所,从1939年成立到1944年底结束,五年时间,经历流亡山西、河南、陕西的历程,先后有三位所长事职,先后收容难童约2000名,除流亡过程中,遇难和被俘的200余名师生中,几位教师残遭杀害,学生被遣送回家、部分参加八路军外,经过培养教育,毕业学生四期,有的考入其它专业学校,还有56人考入省立七中、五中,余皆在中途经过数次疏散,输送到其它学校继续上学。
我们的母校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中条山事变也已过去53年,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他们残暴的罪行;永远怀念被日军杀害的爱国教师。我们深切怀念和感激抚育教养我们的老师。当年的老师除个别在世外,大都已作古,他们许多人终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都能清贫自守。即使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仍然自奉俭朴,在社会动荡之际,不随波逐流,正直做人, 不愧为人师表。关绳武老师,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对工作忠于职守,他恪守“耕读传家”之古训,既读书求知,又重视农业生产,他到扶风育幼院被委以农场主任之职,在他任期内,既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引用,又重视园艺生产的开拓,还在农场开展了多种副业,源源不断地供给育幼院师生和农场职工各项必需之经费,扶风解放时,他仍坚守岗位,稳定人心,保持正常生产。使人民政府能够顺 利的接管,并仍委任他为农场主任,后调省农林厅工作。
提起当年平陆儿童教养所的学习与生活,犹觉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我们永远怀念并深刻铭记着我们的母校,永远怀念和感激培养教育我们的老师,当年的同学,现遍布全国各地、分别从事党政军民学,理工农艺文的各种工作,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提起当年情景,仍然兴奋异常,亲切如故。
后 记
为了写成这篇纪念文章,当年的同学尚振国、关联芳、李树华、吴宝善、邢效善、张亚男、张青叶、张青灵、姜天民、吴玉如、李克强、李克敏、王克、刘启云、卫镇陆、孙治勤、向华、周钧、王国铎.韩青英等同志不顾年老体弱,排除各种困扰, 认真负责地提供了有关情况,在初稿完成之后,关联芳、尚振国同志详阅、审核、修改,才使此文缀句成篇,在此一并致谢!
——选自《扶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
|